Skip to content

食水與健康

食水與健康

2021年4月27日

簡介

食水的水質是全球關注的公共健康問題。水雖然是生命的重要元素,但是水亦是傳播疾病的渠道。不論是貧窮的國家或富裕的國家都不能倖免。因此,能夠享用潔淨及安全的水不單是人類基本的需要,亦是人類的基本權利。

對健康的潛在影響

水是散播致病原,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及環境中其他可危害健康的物質的常見渠道。最常見經由水傳播的疾病是腹瀉。當中最為人所熟悉的病致原包括沙門氏菌、志賀氏桿菌、彎曲桿菌屬細菌、輪狀病毒、腸病毒及賈第蟲。這些致病原主要引起腸胃炎病徵,例如短暫性的腹瀉、腹痛及嘔吐等,病情通常較輕,但是不同種類的致病原及其數量的多少,可能會令受影響的人數有所不同,有時影響到數個人,有時甚至影響到整個社區;而感染的途徑包括直接飲用了受污染的水,或是用了這些受污染的水來作洗滌用途或準備食物或飲品。

有些天然存在於水中的化學物質對維持身體健康是很重要的,但如果超過某個濃度,則可能對身體有害。例如,氟化物是骨骼及牙齒結構的重要成分;攝取氟化物不足會增加患蛀牙的機會,但攝取過量的氟化物卻會導致牙齒產生斑點,甚至引致骨骼氟中毒。

香港食水的來源

現時,香港的食水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是來自廣東省的東江水,其餘則來自本港集水區所收集的雨水。

政府現有保障良好食水供應的措施

為確保供應食水水質良好,任何來源的原水都會在水務署的濾水廠內進行一系列嚴格的處理程序,然後才供應給用戶。水務署巳有一套全面的水質監測系統,並會從供水系統中不同的地方抽取有代表性的水樣本進行化學、細菌學、生物學及放射學方面的化驗,確保供應水質在以上各方面都符合世界衞生組織所建議的飲用水水質指引。此外,為了增強本港市民的牙齒健康,本港的食水亦加入適量的氟化物,以保護牙齒。

水務署在2017年開始推行水質監測優化計劃,隨機在食水帳戶處所水龍頭抽取食水樣本,以測試六種金屬,即銻,鎘,鉻,銅,鉛和鎳。這些金屬有可能存在於內部水管系統中,但如果內部水管系統有正確的安裝和保養,食水中的金屬含量水平及其健康風險通常十分低。有關這六種金屬在食水中的相關資訊、主要健康影響及健康建議,可瀏覽“食水中金屬相關的健康資訊”的網頁。水務署由2021年5月起會擴大優化監測計劃的範圍,額外檢測食水樣本的餘氯和埃希氏大腸桿菌的含量。有關計劃的資訊,可瀏覽水務署的“水質監測優化計劃”網頁。

要確保有源源不絕及良好水質的食水供應,市民可以:

  1. 節約用水(小貼士)
  2. 最少每隔三個月要清洗大廈的食水水箱一次
  3. 正確安裝和保養內部水管裝置系統
  4. 培養良好的用水習慣:如已一段時間沒開水喉(例如數小時或一晚),應先放水至少兩分鐘,才取水飲用或煮食,並貯起放出的食水作其他用途。若食水在喉管裡停留的時間更長 (如週末或假期沒有用水後),你需要放水更長時間。

 

如欲知道更多關於食水水質及其對健康影響的資料,可以瀏覽以下網頁:

水務署

http://www.wsd.gov.hk

世界衞生組織

http://www.who.int/water_sanitation_health/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