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2022年12月2日

病原體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

病徵

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致急性肝炎。在患者當中,少於5%的5歲以下兒童,以及30至60%的成年人會出現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眼白變黃、小便深色及大便呈泥土色或變淺色。不管出現症狀與否,大約5至10%的成人患者及95%受母體感染的嬰兒均不能清除這種病毒,因而變成慢性帶菌者,並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肝臟永久損壞或肝癌。

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病毒可存在患者的血液及體液中,並通過下列途徑傳播給他人:
1. 母親在分娩時或在分娩期間傳給嬰兒。
2. 血液接觸
I. 直接接觸帶病毒血液
II. 與人共用受污染的個人物品,例如牙刷、剃刀及指甲鉗
III. 與人共用受污染針筒
IV. 使用帶病毒的工具穿耳孔、紋身或針灸
V. 輸入受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製成品。
3. 性接觸

潛伏期

潛伏期由45日至160日不等,症狀通常在3個月內出現。

治理方法

急性乙型肝炎沒有特別治療方法。患者必須有足夠休息,均衡飲食及避免飲酒。應採取安全性行為及預防通過血液接觸傳染的措施以減低其感染。少數成年人會成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是,他們應接受特定慢性乙型肝炎治療。

預防方法

1. 避免與人共用針筒、剃刀、牙刷及其他可能受血液污染的物品。
2. 妥當地清洗和包紥傷口。
3. 接觸血液及體液時須戴上手套。
4. 用稀釋的家用漂白水(1份漂白水加4份水)消毒受血液染污的物品。
5. 進行性行為前應採取安全預防措施。
6. 注射有效對抗乙型肝炎的疫苗。免疫注射的程序包括三次疫苗注射,注射程序分別為0,1及6個月。按以上程序完成三次注射的人通常無須再接受加強劑注射。
7. 所有在香港出生的嬰兒均會接受有關的防疫注射。第一次在嬰兒出生時在醫院注射,第二、三次則在母嬰健康院注射。 (請參閱免疫注射時間表) 若嬰兒的母親為帶菌者,嬰兒須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接受額外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防止病毒經母親傳給嬰兒。
8. 完成接種共三劑的乙型肝炎疫苗後,母親是乙型肝炎患者的嬰兒應接受血清測試,以評估嬰兒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及乙型肝炎感染情況。詳情請參閱「接種疫苗後的血清測試」資料單張。
9. 若孕婦的乙型肝炎病毒載量屬高水平,可於懷孕後期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以降低病毒載量及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風險。詳情請瀏覽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網頁。


網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