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马尔堡病毒病

马尔堡病毒病

2023年2月20日

病原体

马尔堡病毒病旧称马尔堡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人类疾病,通常是致命性的。它是由属于丝状病毒科(filovirus)的马尔堡病毒引起。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宿主是北非果蝠(Rousettus aegyptiacus)。 马尔堡病毒病的平均死亡率约为 50%,因应病毒株和病例治疗情况不同,以往疫情的病死率介乎24%至88%。

马尔堡病毒病于1967年发现,当时在德国马尔堡和法兰克福以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同时爆发了两波疫情。这两波疫情与使用从乌干达引进的非洲绿猴(Cercopithecus aethiops)的实验室工作有关。随后,在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肯亚、南非(一宗涉及近期外游津巴布韦的个案)、乌干达、几内亚、加纳和赤道几内亚报告发生了爆发和散发病例。

临床特征

由马尔堡病毒引起的疾病发病快,伴有高烧、剧烈头痛以及严重不适。肌肉疼痛较常见。患者在发病后第三天可出现严重水样腹泻、腹痛和抽筋、恶心及呕吐。腹泻可持续一周,期间患者或会出现眼窝深陷、面无表情及极度嗜睡的情况。在1967年的欧洲疫情中,大多数病人在发病后2至7天出现不发痒的皮疹。

许多患者在5天至7天内出现严重出血,致命性病例通常会有某种形式的出血,经常是多个部位出血。患者的呕吐物和粪便中会带有鲜血,并出现鼻腔、牙龈和阴道出血的情况。病情严重时患者会持续发高烧。中枢神经系统时受影响时可能会出现精神错乱、烦躁不安及增加攻击性。在晚期则偶尔会出现睾丸炎。

在致命病例中,死亡最常发生在发病后的第8至9天,一般在此之前会出现严重失血和休克。

传播方式

马尔堡病毒病感染起初源于长期接触有北非果蝠群栖息的矿山或者洞穴。人与人之间传播则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受损皮肤、血液、分泌物、器官和其它体液,或被这些体液污染的表面和物料如床单被褥和衣物等。医护人员在照顾感染患者时也会因密切接触而受感染。

此外,在葬礼上直接接触死者尸体也会造成马尔堡病毒病的传播。受感染人士的血液含有病毒便具有传染性。

潜伏期

潜伏期为 2 至 21 天。

治理方法

目前尚未有经批准用于马尔堡病毒病的疫苗或抗病毒药物。支持性治疗是主要治疗的方法,包括经口服或静脉注射补充水分。

预防方法

要预防感染,游客前往受影响地区应采取以下措施:

  • 经常保持双手清洁,尤其在触摸口、鼻或眼之前和后;进食前;如厕后;触摸扶手或门把等公共设施后;或当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如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时应以梘液和清水清洁双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过清并用干净毛巾或抹手纸抹干。如没有洗手设施,或双手没有明显污垢时,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洁净双手亦为有效方法。
  • 避免与发烧人士或病人有密切接触,并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可能受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
  •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果蝠及生病的动物。
  • 避免到访已知有蝙蝠栖息的地方。
  • 食物须彻底煮熟才可进食。
  • 旅游人士从受影响地区回港后21天内若感到不适,应立即求诊,并告知医生近期的外游记录。

网上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