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體
馬爾堡病毒病舊稱馬爾堡出血熱,是一種嚴重的人類疾病,通常是致命性的。它是由屬於絲狀病毒科(filovirus)的馬爾堡病毒引起。馬爾堡病毒的天然宿主是北非果蝠(Rousettus aegyptiacus)。 馬爾堡病毒病的平均死亡率約為 50%,因應病毒株和病例治療情況不同,以往疫情的病死率介乎24%至88%。
馬爾堡病毒病於1967年發現,當時在德國馬爾堡和法蘭克福以及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同時爆發了兩波疫情。這兩波疫情與使用從烏干達引進的非洲綠猴(Cercopithecus aethiops)的實驗室工作有關。隨後,在安哥拉、剛果民主共和國、肯亞、南非(一宗涉及近期外遊津巴布韋的個案)、烏干達、幾內亞、加納和赤道幾內亞報告發生了爆發和散發病例。
臨床特徵
由馬爾堡病毒引起的疾病發病快,伴有高燒、劇烈頭痛以及嚴重不適。肌肉疼痛較常見。患者在發病後第三天可出現嚴重水樣腹瀉、腹痛和抽筋、噁心及嘔吐。腹瀉可持續一周,期間患者或會出現眼窩深陷、面無表情及極度嗜睡的情況。在1967年的歐洲疫情中,大多數病人在發病後2至7天出現不發癢的皮疹。
許多患者在5天至7天內出現嚴重出血,致命性病例通常會有某種形式的出血,經常是多個部位出血。患者的嘔吐物和糞便中會帶有鮮血,並出現鼻腔、牙齦和陰道出血的情況。病情嚴重時患者會持續發高燒。中樞神經系統時受影響時可能會出現精神錯亂、煩躁不安及增加攻擊性。在晚期則偶爾會出現睾丸炎。
在致命病例中,死亡最常發生在發病後的第8至9天,一般在此之前會出現嚴重失血和休克。
傳播方式
馬爾堡病毒病感染起初源於長期接觸有北非果蝠群棲息的礦山或者洞穴。人與人之間傳播則可通過直接接觸患者的受損皮膚、血液、分泌物、器官和其它體液,或被這些體液污染的表面和物料如床單被褥和衣物等。醫護人員在照顧感染患者時也會因密切接觸而受感染。
此外,在葬禮上直接接觸死者屍體也會造成馬爾堡病毒病的傳播。受感染人士的血液含有病毒便具有傳染性。
潛伏期
潛伏期為 2 至 21 天。
治理方法
目前尚未有經批准用於馬爾堡病毒病的疫苗或抗病毒藥物。支持性治療是主要治療的方法,包括經口服或靜脈注射補充水分。
預防方法
要預防感染,遊客前往受影響地區應採取以下措施: